原标题:《庆丰收》《旗帜》《追梦》等作品表现历史、弘扬精神(引题)
以大型经典雕塑为时代铸就鲜明记忆(主题)
辽宁日报记者凌鹤
提要
年建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美术系雕塑组,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源头。鲁艺精神是支撑其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艺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与时代,是鲁美雕塑家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从上世纪50年代起,鲁美雕塑系即承担起国家重大主题创作任务,创作了一座座经典雕塑作品,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昂扬向上、拼搏奋斗的精神风貌,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雕塑艺术风格。
不断创作大型纪念性雕塑逐步形成具有东北特点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
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雕塑系成立;年建成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家刘荣夫、郑惠南、张法孟、王熙民、金克俭、李克勤、黄心维、高秀兰、杨美应、田金铎、曲乃述等先后在此任教,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东北特点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
年11月,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18人奔赴北京,参加迎接国庆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创作。具体为全国农业展览馆《庆丰收》群雕,包括展馆门前广场群像两座、门厅大浮雕一块、门厅群像一座。师生合力攻坚,用9个月时间高质量完成了全部创作。
《庆丰收》群雕集中表现了喜庆丰收的场景。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传统回归,圆雕与浮雕相结合,采用装饰化元素,运用民族雕塑语言。作品中行进的人物群组充满了运动感,金字塔式的结构体现了稳定感,动静相宜。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融入了富有民族色彩的骏马、战鼓等形象,用喜悦庆丰收的情节加以统率,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两座群像分别以“工、农、商、学、兵”和“农、林、牧、副、渔”为主题,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的热烈场面,象征着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奋进的新中国形象。这两座群雕的作者,一组是王熙民、曲乃述、高秀兰、吴国璋、苏兆海;一组是杨美应、李仁章、陈绳正、田金铎、张秉田。基本构思由曲乃述、李仁章提出,共同参与者有领导小组组长苗大伦,教师郑惠南、黄心维、金克俭、魏天元,学生吴支超、易振瀛、张熙玉。与广场群像同时完成的田金铎创作的大厅内浮雕,使用了民歌式的浪漫情调和装饰手法;金克俭、张熙玉创作的门厅群像表现了领袖与人民群众亲如家人的亲切氛围。
据参与创作的雕塑家回忆:“创作者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考查,同时,注重从中国历代文物、塑像中学习线的运用技巧、概括而灵活的手法。”年,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奖,《庆丰收》仍被评定为最佳奖;年又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年,由鲁美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同样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经典佳作的不断推出,产生了直面生活、反映时代的具有东北特色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
以具象写实为本吸收当代雕塑艺术成就进行新探索
《庆丰收》群雕的创作实践为鲁美雕塑系的艺术探索打下坚实基础,雕塑艺术家继承弘扬鲁艺精神,自觉承担起艺术服务社会的使命与职责,并不断有精品佳作问世。年创作完成的沈阳地标雕塑《中山广场大型群雕》堪称城市雕塑的典范。
年,当时的沈阳军区成立中山广场群雕工作组,吸纳鲁迅美术学院师生田金铎、杨美应、高秀兰、张玉礼、陈绳正、庞乃轩、张秉田、易振瀛、贺中令、赵判吉、孙家彬、丁伟年、薛世哲、高宝田、宋文元等组成创作队伍,并从东北建筑设计院选出建筑师、军区选出美术工作者,组成强大创作阵容。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家田金铎担任创作组组长,雕塑家孙家彬担任毛泽东像塑造工作。中山广场大型雕塑整体呈船形,由毛泽东全身像和周围58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组成。
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开创了多个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最大规模的毛泽东塑像与群雕工程;首开以雕塑形象表现半个世纪中国现代革命史先河;国内大型雕塑首次成功使用沈阳原创新材料与玻璃钢合成;塑像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生活原型……沈阳中山广场群雕是历经风雨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与坚韧不拔、勇于创造的民族品格的缩影,因此家喻户晓。塑像总高20米,成为城市地标。
年,辽宁美术创作室雕塑创作组并入鲁美雕塑系,13名雕塑家为雕塑系注入了新的力量。鲁美雕塑系不断继承创新,创作出一批精品。田金铎的《走向世界》、贺中令的《残历碑》《白山魂》等以深刻内涵和独到艺术表现享誉国内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