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2日讯(记者平静)11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全国网媒看山西长城线采访团第二天行程继续一路向北,来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广武明长城和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雁门关边贸街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看明代长城代表作——广武明长城
刚到广武明长城旁边的时候,记者并没有意识到那段绵延垒起的土墙就是长城,因为土墙上没有砖!直到爬上观景台,登高远眺看到在土墙之间相连的敌楼,才看出原来这就是广武明长城。据了解,广武明长城始建于明代洪武七年(年)全长约40华里(从新广武到西安峪),城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沿山脊缓行,随山势的曲折而起伏,宛如首尾不见的巨龙。据有关资料和碑文记载广武明长城全部为砖石结构,上面有敌楼16座,其中5座保存尚很完整,并筑有易守利攻的腰门等建筑。目前,广武明长城土墙尚存26华里,剩余部分为残迹,山阴县新广武境内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广武明长城东临雁门关,西瞰宁武旧城,南通五台胜境,北达云冈石窟,是山西省境内明代长城的代表作,是国内长城之珍品,极具军事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游走中华第一关感受完广武明长城的沧桑历史,记者团一行又来到了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门关。雁门关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起到了南控中原,北扼漠原的作用,成为中国北境极为重要的军事要隘,历代兵家和皇家的必争之地。在过去经常会说“得雁门者得天下,失雁门者失中原”的说法,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历史上,很多有名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昭君出塞、汉高祖北征、杨家将镇守三关等等。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雁门关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咽喉要塞,雁门关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历程,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雁门关折射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现在,作为旅游胜地的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景区规划面积多平方公里。区内以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用途、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遗存,构成了雁门关景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风情。
登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是当天行程的第三站,很难想象全木制结构,高67.31米,没有任何金属参与建造的高塔已经屹立了近千年。应县木塔全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座落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建造于辽清宁二年(年),塔身为楼阁式建筑,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全塔无颗铁钉,完全由54种斗拱铆榫咬合垒叠而成,结构设计科学严密,令人称奇。它是中国境内仅存的8座辽代木构建筑之一,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游古代城垣建筑——大同古城墙
傍晚采访团一行夜游了大同古城墙,它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围绕的古城面积3.28平方公里,轮廊呈正方形。现存的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年)增筑起来的。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周长7.2公里,建有主城门四座,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古城墙与护城河及环城公园如今已成为大同这座千年古都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同古城。
历史近在咫尺,伸手就可以触碰到它的沧桑痕迹,曾经的辉煌都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褪去,留下思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