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五言律诗云冈堡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3/4/21
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http://ask.bdfyy999.com/

旗掩云中尾,弓弯破虏头。

塞垣孤馆夜,营垒九边秋。

节钺均三相,风霜护列侯。

燕然难见色,健子欲何求。

烽火台,亦称烽堠、烽燧、烽墩,因古代燃烧狼粪或者狼蒿等以报警故而称狼烟洞或狼烟台。在长城内外山头上或者便于瞭望的岗峦上所设的用于传递军情的夯土建筑,多为高台状。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军事通信设施和军事制度。对于传递军情的方式,历朝历代皆有定制,各有不同,主要有两种,一是燃烟、二是举火。《后汉书音义》载,“边防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地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这里的桔皋,是指可牵引上下的木制机具,兜零即笼。

明正德《大同府志.烽燧》载,“云中(大同)濒于北虏。城堡相望,屯牧连野,非设烽燧以防之。有警,振之以炮,或示之以火,百里之远,有不瞬息而尽知者,以防虏之要也”。明代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掠夺,明王朝特别重视北方的防务,不仅对全国各府县的城墙修筑十分坚固,全部包砖,而且长城修筑工程更是十分浩大。其防御体系分镇城、路城、卫所城、关城、堡城、城墙、瞭望台、烽墩等不同级、不同功能的防御建筑物。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组成攻守兼备的工程体系。

明代大同镇为九边之首,战略地位更是重中之重,先后修筑边墙五百一十六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岗六堡等主要城堡共计七十二座,其中城二十,堡五十二。边墩七百七十六个,烽燧八百三十三个。

云冈堡位于大同城西三十华里处的武州山下,云冈峪的中部,十里河的北岸,云冈石窟西侧。为明嘉靖三十七年修建,堡城墙高三丈五,周长一里四分,开东西二门,东为迎曦门,西为怀远门。内驻操守一名,士兵二百一十七名,马十二匹。连接并管辖烽墩八座。这八座烽墩分布在云冈周围。站在云冈石窟的山顶上,放眼四望,均可看见墩台相望,仅仅观音堂至云冈石窟就有烽燧六座之多。烽墩与烽墩之间距离通常为三里左右,白日燃烟,夜晚举火,若是雨雪天,白日举旗,夜晚张灯以代之。

据冰心《游云冈》载“在边沿和尚沟上山,山下有田地,并有万历、康熙和尚坟三座,向西入一处土城,为云冈土堡。堡内街中朝南有“霞宫”,对面有戏台一座。”今夷为田地。再西走为云冈山顶,有玉皇阁,门窗破损,寂然无人。

想当年金戈铁马,击析相闻,一台燃烽,领台举火,烽火一传,众堡依附,是何等的壮观。至今内外长城逶迤横亘在塞外名城大同的崇山峻岭,沟壑陇亩之间,内堡外墩,烽堠相接,宏伟壮观,构成一幅塞上风光图画。

图文原创: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首部诗集《鸣玉集》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