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为古老石窟留住锦瑟年华我在云冈修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9/12

新华社照片,太原,年5月14日

为古老石窟留住“锦瑟年华”——我在云冈修文物

在云冈石窟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修复室,“80后”工作人员樊莉(左)和“90后”工作人员管建玲正在给陶器上色(5月8日摄)。

武周山南麓,一尊尊顶天立地的石窟巨佛,历经千余年的岁月风霜,依然风华绝伦。

云冈石窟研究院,一张张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由“80后”“90后”担当主力的文保团队全心投入,为古老石窟留住“锦瑟年华”。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的云冈石窟已有余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万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云冈石窟经风沐雨,造像不断风化,这座雕刻艺术的瑰宝正在缓慢凋零。为加强保护,20世纪70年代起,有关部门对云冈石窟展开大规模维修保护,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水害得到有效遏制,洞窟保存环境和保护状态极大改善。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文保团队的工作重点已由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研究性保护。

如今,陪伴着古老的云冈石窟的是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文保团队。石质文物修复、壁画及泥塑彩绘保护修复、可移动文物修复、数字化技术采集……这些年轻的“文物医生”日复一日地对石窟进行“问诊”和“治愈”,建立档案,“对症下药”,让饱经风霜的石窟焕发青春。

为助力古老石窟“活起来”,这群年轻人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对石窟的结构、色彩等信息进行采集,建起云冈石窟“数字档案”,为石窟今后的保护、研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走在云冈石窟,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曾经是雕刻石窟的一位工匠。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喜欢云冈石窟,也热爱文物修复,治愈好石窟让它焕发往昔光彩,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文物医生”孙波说,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这个团队,大家一起努力,留住云冈石窟的“魂”,留住石窟背后珍贵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柴婷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