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很一致,都是诞生于北魏时期,云冈石窟早龙门石窟34年。
云冈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开凿于河畔山崖间,给僧侣和佛教信徒提供的修行场所。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也是以相同的形制诞生。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年)止,前后60多年。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01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
北魏王朝是由鲜卑族拓跋式建立的。鲜卑是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它兴起于大兴安岭,不断地向南迁徙。天兴元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正式称帝。
活跃于马背上的拓跋家族,进入中原以后,掌管着众多与他文化不同、与他信仰不同、与他穿着不同、与他姓氏不同的中原百姓。为了巩固统治,文成帝开始恢复佛教。佛教依靠皇权得以迅速发展,北魏的佛教便具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佛教的恢复为云冈石窟的开凿提供了前提条件。
公元年北魏灭了北凉,从凉州迁出的宗族吏民3万户到北魏首都平城,其中包括凉州籍高僧昙曜等。这一事件成就了云冈石窟。
公元年北魏文成帝拓跋睿颁下谕诣,命昙曜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昙曜带领着曾经参与过敦煌莫高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等石窟开凿的僧匠们,在大同云冈营造新的中华佛教中心。他们用6年时间完成了云冈石窟一期工程——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反映了北魏前期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风貌,对于研究南北朝历史和佛教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艺术瑰宝之一。
云冈石窟,不仅是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更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在一个朝代内雕凿而成的石窟精品。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也正是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之时。它的造像艺术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又与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它蕴含着古代很多政治、医药、建筑、中外交流、社会风俗等取之不尽的内容,堪称是一部石史。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02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特色景观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有45个,大小造像尊。
云冈石窟早期的昙曜五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第20窟:大佛有五层楼高,“结跏趺坐”,双手放在前面做禅定印。这就是释迦摩尼佛,他左右还有两尊立佛,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尊佛,只是过去佛现已坍塌。
第19窟与第20窟造型类似,只是大佛右手掌举起来做无畏印;第18窟主尊站立,身穿有千佛的袈裟,左右也有两尊小佛,还有两位菩萨,雕塑样式有古印度的风格;第17窟主尊是一尊交脚而坐的菩萨;最后一窟是站立的释迦摩尼像。不同的是,他穿的衣服不是古印度风格的袈裟,而是中国汉族人穿的宽袍大袖风格,内衣的丝带露出,这叫“褒衣博带”。从这里不难看出佛像已从外国风格慢慢地开始中国化。
龙门石窟,现存洞窟像龛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其中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
北魏时期的洞窟造像的服饰最具特色。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共同诞生于北魏时期,只是开凿的历史背景一个处于北魏佛教恢复初期,一个处于佛教鼎盛时期。这样的世界级文化遗产,这样的国家5A级景区,期待与你相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