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图片 >> 正文 >> 正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跟着书本去旅行中

来源:云冈石窟 时间:2022/8/15
头部白癜风擦什么药 http://pf.39.net/bdfyy/zjdy/150516/4624554.html

如何发挥新媒体时代媒介优势,让书本里的知识以更加轻松、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现给青少年?

关于这个问题总台科教频道交出了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答卷——由总台科教频道制作的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利用频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内容储备,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展现手法,采用贴近青少年生活的讲述方式,成功将书本中的坐标与历史的古迹联系在一起,将想象和文字一起照进现实,带领学生线上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在欢声笑语中丰富青少年的文学素养,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跟着书本去旅行》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旅游体验方式,带领观众走进文化古迹,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身临其境接触文学的世界。该片旨在让经典文学、历史名著“新”起来,让书本“厚”起来,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在这里观众可以更加贴近地走近作者的生活,回溯作者生活的点滴,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可以参观书本中描写的相关名胜景点,将通过阅读想象出来的画面与实地的景色一一对比,感叹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可以在专家的引导下系统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多方面丰厚文化积累,激发学习热情。

采取多样方式

令课本中的文学经典焕发崭新魅力

许多流传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语言优美,内涵深蕴,但往往因为时空的限制,与当代的读者产生了或深或浅的隔阂。《跟着书本去旅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拉近文学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令书面上的字活起来,吸引更多读者领略文学作品的美,感受文学作品中传递出的普世的价值观与情感。

《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每期都安排当地的主持人与学生组成“书本旅行团”实地游览、参观相关文学作品中曾经描述记录的地点。这些地方可能是景色秀丽的大好河山,也可能是对作者而言意义独特的市井角落,又或是历史文化底蕴内涵丰富的人文建筑。当这些曾经需要读者根据作者描述想象的画面,以直观可触碰的形式呈现,无疑会带给观众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和更具感染力的内心共鸣。

在《跟着书本去旅行<背影>》一集中,书本旅行团跟随南京当地作家协会的张老师一同探访南京浦口火车站,了解《背影》这篇散文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踏上朱自清先生曾经来到的火车站,从前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站台如今已然沉寂,世事变迁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朱自清先生散文中描写的站台就在眼前,那个身着大褂,抱着橘子行动不便地翻越月台的父亲形象瞬间立体起来,实地的参观令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当时当地的情感,对于文章势必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除了带领“书本旅行团”实地参观相关文章中出现的地点,《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还在后期剪辑中增添了许多细节,进一步丰富节目内容,多角度满足青少年观众的求知欲,增添节目的趣味性。在涉及到一些技术性讲解、空间变化展示等部分,节目组使用了动画进行相关内容的呈现。如《背影》一集中对从中山码头到浦口码头的路线展示;《南京城墙》一集中对南京古城墙设计示意图的展示。动画的加入使得相关专家的讲解更为直观,间接拓展了青少年观众的知识面,将书本外的知识与课文得到了完美结合。在相关课文片段的展示时,节目组还引入了许多经典影视剧片段,结合文章内容旁白,将文字内容可视化,增强观众观看兴趣,提升观看体验。

书本上的文字经过《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的处理加工,变成了一桩桩作者趣事、一段段历史科普,完成了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线上旅行。从前文学作品中被忽略的情感,被一一挖掘,与年轻的观众产生共鸣,引发了青少年学生对于文本本身的进一步思考,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明确受众定位

以轻松的讲述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储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着书本去旅行》将阅读与旅行做到了完美的结合,真正做到了“让青少年沉浸实景诗与远方”,观众在进一步熟悉经典文学作品、体会作者文中传递的情感的同时跟着节目组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不知不觉间增加了文史哲的知识储备。《跟着书本去旅行》作为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定位受众年龄偏低,为了适应青少年的观看习惯与知识接受方式,节目组每期都邀请一部分学生参与节目录制,并在节目中回答同学们的疑惑,拉近了与青少年受众的距离。

青少年学生参与节目录制,从学生的角度与专家进行交流、询问,避免了节目限于晦涩难懂的困境,拉近了与青少年学生观众的距离。《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中“书本旅行团”的同学经常会向专家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思考逻辑,一问一答间学生的疑惑得以解决,节目进程也自然而然被推进,最大程度地模拟出了课堂的场景。

《跟着书本去旅行》并没有局限于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而是不断进行发散,引导青少年学生独立思考,在讲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不断进行知识的拓展,丰富学生文史哲知识的储备。

在《太原访古·晋祠》一集中,节目以梁衡的散文《晋祠》作为引入,带领“书本旅行团”的同学们参观太原晋祠,在参观过程中太原市考古所的冀瑞宝专家为学生们补充了众多历史文化知识。在谈及晋祠四尊铁人的设置初衷是为了镇水时引用“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出自《水经注》);在介绍圣母殿(晋祠景观)时引用“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出自《诗经》)一集节目观看下来,仿佛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从前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经过专家的解释和现场画面的呈现也变得容易起来。

除了丰富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素养,《跟着书本去旅行》还在不知不觉间增长了观众其他领域的小常识。以《古都漫步·趣味非遗》为例,节目组不光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发展历史,还教授给观众关于放风筝的小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放风筝的原理。《跟着书本去旅行》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结合时事,不断丰富书本里的知识,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收获颇丰。

弘扬文化自信

聚焦中华大地丰富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跟着书本去旅行》中涉及的文学作品贯穿古今,从《诗经》到近代散文,从《离骚》到唐诗,将中华文化瑰宝进行了充分的展示。从历史悠久保留完整的南京城墙到多元文明汇聚一堂的云冈石窟,从西部河西走廊到齐国故都淄博无一不是体现丰富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跟着书本去旅行》以科普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向观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跟着书本去旅行》每期的讲解人均为当地的专家、学者,在进行当地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解时,字里行间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通过专家的讲解,透过屏幕,传递给观众。《跟着书本去旅行》对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思想的传递不是通过生硬的说教,而是引导观众跟着镜头去欣赏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这样的方式少了强制性的知识灌输,多了生动、具体的感受,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发自肺腑的感叹中华文化之美。

在保证节目内容丰富完整具有吸引力的同时,《跟着书本去旅行》每集主题的设计也饱含心思,或符合当时时事热点,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或几集为一个专题,讲述某一个城市的文化魅力。用多种方式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帮助观众梳理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增强文化认同。

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跟着书本去旅行》这档节目把握住了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播脉络,选取课本中的经典内容,以观众熟悉的作家作品为切入点,带领观众线上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走进文化古迹,在专家的引导下发现从前忽视的课文中的细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跟着书本去旅行》做到了文化性与趣味性的相统一,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读万卷书”又可以“行万里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