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雁为人豪爽但言语不多,可一说起守了40年的云冈、拍了40年的佛像,他便有说不完的感悟、讲不完的故事,他对云冈石窟的每一尊造像都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了解和感情,不论寒暑、不分昼夜的拍摄是他寄情于佛的基本礼仪。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大同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出版大型画册《云冈》《名人与云冈》《云冈石窟全集》《博览云冈》等,曾策划国际性大型摄影展览“印度与云冈佛教之旅”。
云冈第5窟主像
云冈石窟第6窟佛像
云冈石窟第8窟露齿菩萨
云冈石窟第11窟
云冈石窟第6窟
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
云冈石窟第15窟千佛
达人故事
拍了40多年佛像,每次拍摄云冈石窟,我总觉得那些佛像有话对我说。有时感觉他们好像很高兴,笑着说:嗨,来啦!这次打算怎么拍啊?有时候又好像有点不太开心,说:你怎么又来了!也许是天气和光线的原因,也许是我的心理感应吧。
本人上世纪70年代末来到云冈石窟工作,对石窟艺术的认识很有限。虽然知道是佛教艺术宝库,但认为它也就是一座石头山。但与佛像相处了40年的时光,越来越感觉到这些石佛是有生命的。北魏在短短几十年中,开凿出这么宏大又华美的石窟群,着实难得。显然,古代匠师对石佛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具有高超的技艺,才能雕刻出如此精美的佛像。有时候我带着相机走进石窟里,可以细细地看一上午——不按快门。
文物摄影是个杂活儿,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拍摄对象和图像做到较全面、准确的了解,才可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失败。例如,佛经故事中的人物往往与图像中的图案装饰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图像内外那些似乎无关紧要的雕刻,也许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稍有忽视,就会在构图取舍时造成内容的不完整,一旦发表,轻者贻笑大方,重者授人以柄,遗憾许久。所以,只有精通图像所要表达的故事情节,才能完成每个场景的拍摄工作,有的还需要文物摄影师多年的实践和认知积累才可完成。
云冈石窟是以高浮雕为主的佛教艺术,进入洞窟,面对琳琅满目的装饰图案和庄严肃穆的佛菩萨像,无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以摄影形式准确表达其特征特点,无疑是摄影者最重要的课题。光的运用和角度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对艺术造像的宗教艺术性理解更为关键。前两年在拍摄云冈石窟第6窟第3层的时候,忽然就拍不下去了。面对近似圆雕式的佛像面容,非常地不可思议,似乎无论哪个角度的取景,都不能表达我们直视他的感觉:他在直视你,又在关心你;他在忽视你,又在教导你,他似乎要讲些什么……我不禁试问:创造他、给他以如此情愫的古代匠师,是以怎样的情怀、怎样的心力塑造了他?几天的思索后似乎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造就云冈石窟的古代匠师,他们既是养家糊口的匠人,也是敬拜佛陀的信徒,更是攀登艺术高峰的雕刻家。这是佛教艺术中极其成熟的作品,要达到这种程度,绝非在一朝一夕发挥一个艺术家的才能所能完成的,它意味着前人的努力,是以更早期的匠师艰辛的尝试为前提的。于是自己经过反复尝试,以多角度取景,多层次布光,对同一尊佛陀面部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布光的数次拍摄,经过比对、选取,虽说有很大进步,却也仅是能够满足当时的需要了,进一步的工作还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摄影技术在云冈石窟的运用方面(拍摄需取得主管部门许可),说明两点:
一是由于云冈石窟的造像都在洞窟里面,在拍摄时大部分都需要灯光来补充光源,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造像雕刻的细节。每次拍摄我都到现场仔细观察、选择角度、合理布光。如拍摄第5窟大场景的时候,就需要十多个助手进行光源布置,以达到完美的画面效果。
二是在两维平面上用光影表现三维空间,需要对石窟和佛像有一种空间上的理解。我在拍摄时,是以还原和表现古代雕刻艺术家的雕刻艺术为宗旨。在构图上,要端端正正,方方整整,清晰度要高,色彩还原要准确,每个细节要看得清楚,对佛像最好是略有仰视,不能有古怪的光影。
摄界达人秀:
摄界达人
胡玉才:从花甲到古稀相机伴着夕阳归
摄界达人
刘志安:专拍“老上海”的新上海人
摄界达人
方晟:"扫"出快乐的自由摄影师
摄界达人
郭永明:林州乡土情圆梦法兰西
摄界达人
吕桂明:卖地搬家拍壶口
摄界达人|白淑珍:用镜头抒发豪情的蒙古族女人
摄界达人|胡学军:从不盖镜头盖的"摄痴"
摄界达人
邢卫民:走过39年摄影路的石油人
摄界达人
董西德:镜头中的精彩美“警”
摄界达人
张群:我为麻雀"狂"
摄界达人
邵雅杰:车与人我与车
摄界达人
贾生华:乡土情深光影生华
摄界达人
邱仕君:为家乡扬名的摄影人
摄界达人
罗娴:为农民工拍婚纱照的女摄影师
摄界达人
吴贤德:"扫街"20年的农民工摄影家
摄界达人
张登山:挑战光影的微观空间
统筹|侯思远
编辑|王 华
美编|盛璐婷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