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讲坛-08-28
云冈石窟专栏
足不出户,“云”游云冈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武周山南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游·云岗石窟第三窟
第3窟位于云冈东部窟区的西侧。窟外面阔约50米,崖壁高约28米,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据《金碑》记载,辽代有“灵岩大阁”,号为“古刹”,辽末毁于兵火,金初重新修建。据20世纪末的考古发掘证实,该窟原有北魏时期大型阁楼佛殿建筑。《金碑》记载“云冈十寺”中的灵岩寺,应即此窟所在。该洞窟在形制、造像、遗留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特殊的表现。
一
特殊的洞窟形制
第3窟具有中国石窟寺中最为特殊的形制:外部形象高大、平展、雄伟、壮观。正面下方为巨大的建筑平台,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7.5米。平台前壁东西对称设置两门四窗。平台上,中央安厝一座矩形洞窟,仿佛当初为仿木构殿宇样式,内置主像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或“弥勒殿”;两端各有一座方形三层石塔,对称设置;殿、塔之间的背壁,各开一个大型拱形明窗,以保证洞窟后室内采光。这座宽阔的屋顶平台,近代曾被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学者称为“县曜译经台”。台上石壁平展而高耸,平台石壁约10米以上的位置,整齐排列着12个梁孔,梁孔呈纵长方形,内部深处均与山顶以竖井相通。崖壁整体的东西两侧,是凿石开山留下的山体斜坡立壁,壁上凿有小龛造像9个,目前均被列为第3窟的附属洞窟。
由东西窟门进入,为各自独立的两个前室。为了支撑室顶、窟外的矩形石室及两侧的石塔,使得前室内部平面呈正反””形结构。东前室高约8米,东西宽约24米,南北进深约5米;西前室高约6米,宽约23.5米,南北进深约5.5米。两前室北壁开通向后室。后室平面呈“凹”字形结构,窟内最大宽度约43米,最大高度约14米。窟内除北壁西侧雕刻一铺三尊大像外,再无任何雕刻。空间显得巨大而空旷。
(图一:第三窟形制)
表面看,这一形制特殊的大型洞窟,似乎与云冈其他洞窟没有多少关联。但仔细对照,第3窟与第1、2窟,第5、6窟,第7、8窟和第9、10窟等双窟具有相同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特征:一是双窟的中轴线及外壁中央标志物;二是左右的对称性及两侧标志物。这种严谨的设计理念和严格的审美标准,不仅体现在云冈的双窟上,也体现在一组三窟上,甚至体现在每一个单体洞窟中。
鲜明的佛教思想主题
不同的洞窟设计凸显出各自不同而又鲜明的佛教思想主题,不同洞窟的中心标志代表着不同的主题思想。这些中心标志就像文章的标题一样,点明了整个作品的主导思想,代表着作品的整体方向。第5、6窟外中心标志为座龟趺承驮的高大佛塔,与洞窟内雕刻的全部32座各式佛塔相呼应,构成了颂扬“涅槃”境界的佛教主题。第7、8窟中心标志为龟趺承驮的丰碑式柱体雕刻,与洞窟内前后室雕刻的大量佛经故事画面相对应,消失的丰碑文字大约系佛经。第9、10窟中心标志是一个由大象承驮的二龙缠绕须弥山柱,与洞窟前后室大量佛教降服外道内容相结合,构成了讴歌佛法殊胜的宗教主题。而第3窟的中心标志为平台中央的弥勒殿,与洞内的西方三圣和虚空场景,大约表达了时空无限的华严思想主题。至于第1、2窟外无法证实有无中心标志,但其窟门门两侧的佛塔和夜叉形象,与窟内的四方塔及四方四佛相呼应,反映了《金光明经》护国、护世的主题思想。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3窟的双双对称性布局,体现出强烈的双窟设计意图。从外形观察,该窟除了具有云冈其他双窟的中心标志和左右标志外,两个前室的两个窟门门和4个明窗,加之两个通向后室的窟门和明窗等,都表明了其双窟的设计特征。从洞窟内部观察,第3窟具有两个独立对称的低矮前室,后室高大宽阔,其宽度等于两前室之和。无论立面形态,还是平面形态,无论洞窟内部,还是洞窟外部,该窟都是一个布局结构严格对称的洞窟。这种严格对称的布局结构,与云冈石窟其他双窟具有设计思想上的一致性。
二
迥异的造像风格
01
人物形象
第3底后室一铺三尊大型造像的面部、形体丰满圆润。
(图二:主尊简坐佛像)
主尊简坐佛像,高约10米,肉警高耸、面相丰四,五官端正、眼大耳国,两眉间白毫鲜明。大佛身密挺拔、比例协调,通自式袈裟紧贴身服,衣纹雕刻为较浅的阶梯式样。厚实圆润的双手结施无畏、与愿印。左右两侧,二立姿胁侍菩萨除具有与主尊相似的面容、形体特征外,其菩萨装扮亦引人注目:头顶发髻高耸,发丝条缕有序;秀发造型优美,散披两肩;宝冠雕刻精细入微,兽面、宝瓶、花朵、纹饰等,显示了严谨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艺。菩萨胸部袒露、小腹微凸,衣着贴体、肩披络腋,雕刻技法为平直阶梯与凸起衣纹相结合的形式。总之,这一铺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他造像更加丰满圆润,尤其是面部五官、手臂等雕刻,尽显丰腴圆润,而克服一切锐角情形,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区别于云冈其他造像。
02
火焰纹饰
第3窟后室的三尊身后,各雕刻有火焰纹饰背光(图15a)。在这些火焰纹中,坐佛、飞天、火焰纹样等依次出现,在轮廓、层次等方面,与多数云冈火焰纹雕刻无异(图15b、图15c)。但是,各层雕刻内容的表现式样、艺术风格,却出现了较明显的改变。与云冈多数火焰纹浮雕形式不同,第3窟的火焰刻画用平面阴刻曲线塑造出卷云式的、向上升腾的火焰纹图案,显得更加委婉柔和。其风格表现与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佛像和菩萨像的背屏式火焰纹有相似之处。大佛背光右侧,保存了较为完整的飞天形象(图16a)。这些飞天形象有着修长的身体,弧形的身姿,明显不同F云冈初期效实的分腿露脚飞天(图16b、图16e)和后期飞天的长裙遮脚并将小腿折成尾翼状(图16d)的表现样式。这些飞天的长腿裹裙,而整体为圆弧的形状,绕臂的帔帛,出现了多重自由弯曲而流畅的造型。这种在云冈石窟中绝无仅有的飞天样式,似乎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与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飞天有着某种形象上的近似。小坐佛的造型也有差异,他们都坐在单瓣鼓起的几片莲叶上,这种莲台并非云冈常见样式。
(图三、图四:佛像纹饰)
上述佛像与背光细部呈现出的崭新模式,令人疑窦丛生。虽然一些塑造手法存有云冈北魏造像元素,但更有流行于后世朝代的艺术风韵。其风格特征更接近北齐乃至隋唐之后的中国佛教造像。对于第3窟后室的一铺三尊大像,近一个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针对其不同于云冈多数造像风格的表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考古学家宿白则根据《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所记唐初“守臣重修”和《古清凉传》所记俨禅师故事”,将其开凿时间假定在初唐(年前后)”。但是,不论大像创造于何时,第3窟的整体建筑开凿并完成于北魏平城时代,是毋庸置疑的。
三
罕见的梁孔形式
在第3窟平台背壁10米以上,整齐排列着高近2米,宽约0.8米,相互间隔约4.5米的12个纵向长方形梁孔。这些梁孔与云冈石窟其他历史遗留的崖壁梁孔不同。一是其位置距山顶尚有约10米的距离,较窟前地面距离更是高约16米;二是各个梁孔均与山顶相通,且内部渐宽,至山顶形成边长约2米的方形竖井。这一特殊的洞窟梁孔建筑形制,在云冈乃至中国石窟寺建筑中绝无仅有。
(图五:特殊的洞窟梁孔建筑形制)
在云冈,大型洞窟崖壁上遗存梁孔,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如昙曜五窟(第16至20窟)和第9、10窟等洞窟的崖壁上,均遗存与第3窟崖壁上的梁孔形状相仿的纵向长方形梁孔。与此同时,在历次窟前考古发掘中,均在这些洞窟地面基岩上,发现了与其崖壁梁孔相对应的柱穴。即可确定为木结构窟檐建筑遗迹。但在第3窟的考古发掘中,无论在洞窟前庭还是平台之上,虽发现有柱洞遗迹,但并未发现与崖壁上12个梁孔相互对应者。然而,我们依然认为其为古代曾经使用过的梁孔。理由:一是窟前地面或平台.上没有留下与崖壁上梁孔相互对应的柱穴或柱基,并不能否定历史上存在过建筑形式;二是“灵岩大阁”最可能是一座通体建筑,也可能是一个不设立柱的挑檐式建筑。总之,梁孔内空间加大且向上直通山顶,并将山顶上所有12个竖井口平整于-个水平面上,这一现象尚待日后进一步的科学探讨。
四
凌乱的地面遗留
-年的考古发掘,使第3窟内外的真实面目呈现出来。其中窟内地面的特殊现象,为我们传递了云冈在古代开凿时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和取石途径。我们在东侧前室看到,窟内地面低于宜门且高低不平,呈现出大规模人工取石场面。
(图六:第3窟内外的真实面目)
取石的痕迹多为直径约1米、薄厚不等的圆形,也有少量直径约50厘米左右的圆形取石痕迹。另有一些被取出的规整(圆形、方形等)石料,似未及时运走,散留在现场。西侧后室,除一佛、二菩萨龛前的地面外,其余地面均高出1米多,且出现了同样的取石遗迹,沟槽纵横齐整,深浅不一,显然是一个正在施工而未结束的场面。这些遗迹的存在,不仅为研究石窟开凿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为历史上人们采石后的再利用行为提供了线索。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凌乱的地面取石遗迹中,出现了几处凿出柱洞的地方。它们与壁面上的壁坑都是窟内搭建构筑物的建筑留痕。其中,与壁面上壁坑关系密切的,是西耳道东侧的方形柱洞,通过它支撑壁面上的3个纵向壁坑,从而实现了与南壁壁坑搭建构筑物的目的。为了窟内搭建需要,有的柱洞甚至削去墙面而深入地面,显然是后代活动留下的痕迹。
五
复杂的壁面遗迹
除后室北壁的三大像外,第3窟前后室内没有任何造像遗迹。但在那些似乎没有完工的壁面上,并非只有人工的凿痕“石花”和大面积的风化剥蚀创面,更出现了大量似为构筑遗迹的留存,及目前还无法解释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人为痕迹。第3窟复杂的壁面遗迹,主要有壁面凸出留石、取石痕迹,窟内壁面构筑痕迹,壁面泥土残留,部分打破关系,耳道通向平台和明窗壁间的燃油照明设施等。这些壁面遗迹中,除留石和取石痕迹外,其余多为后代人的行为。其中构筑痕迹的表现是有序排列的梁孔和橡孔。
燃油照明设施,出现在后室西明窗东壁北侧的一个石锅造型。系距明窗底面1.05米的位置,以镂空的雕凿形式,制作了一个直径约60厘米、深约30厘米的立体锅形。石锅造型保存完好,似应为盛放液体燃料的地方,并在锅体上方北侧壁上凿有一个高约28厘米,宽约38厘米的方形“小窗”,光线透过小窗,正好能够照亮后室的三大像。
(图七:石锅造型)
(节选自《云冈石窟全集》)
本馆编辑修订
主 编:张焯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年:年
ISBN:1
馆藏号:K./Z59
主编简介
张焯,男,年出生于山西大同人,现为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代表作品《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云冈石窟编年史》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